欢迎进入安徽省生态经济学会!
今天是 2024年 09月 17日 星期二
安徽生态经济学会
学会工作
新型智库 您的位置:主页 > 学会工作 > 新型智库 >
立足新发展阶段 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021-09-20 返回列表
立足新发展阶段  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
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都华阳    都宜金    应作兰
 
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强自立的重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从发展与安全的战略高度,一体化推进、多层次布局,着力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建设,形成区域一体化创新发展新格局。
 
深化认识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使命任务。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着力推进长三角推进科技创新一体化进程,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握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的历史方位,锚定远景目标、对标强劲活跃增长极、聚焦国家科技战略支撑,深化认识科创一体化使命任务。锚定远景目标,就是锚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按照我国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推进长三角科创一体化,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完善创新体系,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建设科技强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支撑、贡献长三角力量。对标活跃增长极,就是对标长三角建成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科创产业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全国重要创新策源地等目标要求,聚焦科技创新一体化,完善基础研究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瞄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进国家实验室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率先布局成网新一代信息设施,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能力,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为全国其他区域科创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立足新发展阶段,开局“十四五”,还必须聚焦国家科技战略支撑。沪苏浙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充分发挥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龙头带动作用,有效发挥“江苏制造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浙江数字经济领先,打造全国数字经济新高地”和“安徽创新活跃强劲,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集聚地”的比较优势,集沪苏浙皖之力,勇担时代使命,以“科创+产业”为引领,着力区域创新协同,多层次推进、体系化布局,一体化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瞄准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率先在长三角打造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航母,打造新发展阶段全国原始创新高地和高精尖产业承载区,建成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一体化构建高能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锚定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共同体远景目标,聚焦使命任务,对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加快多层次布局、体系化建设,在“十四五”基本建成高能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构建推进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的关键支撑。多层次推进、体系化布局的关键在于:合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和合肥国家实验室(一室)作为高水平“多航母战斗群”科技创新平台,形成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的第一层次,着力服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长三角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目标,共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区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网络,聚焦量子科学、快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磁约束核聚变、未来网络试验设施、脑科学与类脑科学、空天科技、生物育种等基础研究领域,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市三省多学科、各类国家实验室(不同于合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基地,以及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科大硅谷等为创新载体,共同打造长三角国际技术创新中心及其实验室体系,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的第二次层次。聚力扩容省级科技创新“攻尖”计划,瞄准工业“四基”瓶颈。实施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攻关,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G60科创走廊3.0版为引领、浙皖、苏浙、苏皖、沪苏、沪浙、沪皖以及杭嘉湖、浙皖苏等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产业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产业转化中心等多类型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为第三层次;依据不同层次的一体化科技合作目标,形成不同层级的科技一体化创新平台。如G60科创走廊,锚定全球影响力的科创走廊的发展定位,一体化推进框架体系、创新体系,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尽快形成“一廊一核多城”3.0空间布局,建成上海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转移先导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高地、国内外创新人才家园;再如,浙皖两省可以共建环境科学研发平台、超算技术与人工智能科创平台、数字经济创新中心以及探索建立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先导区;还如,皖浙沪共建高速磁浮和超导技术创新平台,皖浙苏沪共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先进结构材料、碳中和研究等科技创新平台。产业园区为依托、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院所为支撑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长三角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大力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以杭州高新区、滁州苏滁现代产业园为代表的一批世界一流、国内领先、发展前景广阔、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的高科技园区,形成长三角科技一体化发展的第四层次创新平台;在新发展阶段,特别是“十四五”期间形成“一体化研发,苏浙皖制造”的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优化一体化科技创生态环境。优化“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科技创新生态,加强三省一市科技创新规划的对接,建立长三角一市三省科技创新规划会商机制,立足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目标、重点任务、资源布局、国际合作等进行协商和统筹;省(市)际之间建立更加密切的协商和统筹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聚焦量子科技、集成电路、区块链与类脑计算、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围绕产业链锻造、突破“卡链、断链”产品和技术,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攻关项目定向委托、军令状“揭榜挂帅”、“竞争赛马”等方式,抓紧突破、快速推进,率先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长三角路径。整合沪苏浙皖一市三省科技成果交易体制,统一科技成果交易市场,一体化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支撑能力,完善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体系,建立一体化科研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制度,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创新全流程的产业创新链。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配置,构建“科技成果+市场需求+金融服务+产业基地”全链条转化协作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科技成果交易体系,提升交易平台运营水平。同时,实施高端人才集聚工程,制定海外引才工作新机制,加强人才流动、人才落户、人才安居一体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构建长三角科技人才一体化交流平台。
(作者单位: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安徽高速地产集团      安徽省社科联、安徽省生态经济学会   本文系安徽省创新发展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9CX109)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二维码
安徽省生态经济学会 电话:0551-63499798 传真:0551-63499798 邮箱:ahshengtaijj@sina.cn 地址:合肥市徽州大道1009号社科大楼
Copyright © 2005-2020安徽生态经济学会 版权所有   皖ICP备17022976号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