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安徽省生态经济学会!
今天是 2024年 09月 17日 星期二
安徽生态经济学会
学术研讨
学术交流 您的位置:主页 > 学术研讨 > 学术交流 >
低碳技术、产品和产业发展状况与安徽的对策
2020-12-01 返回列表
低碳技术、产品和产业发展现状
与安徽的对策
(内部资料,未经许可不可转载和引用)
 
低碳经济是以低碳排放、低消耗、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集低碳发展、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产业是指运用低碳技术节能产品和新能源产品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包括节能减排、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二氧化碳捕获与埋藏等三个领域的新技术,涉及到能源、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材料等多行业。低碳经济是从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乃至生活方式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最重要路径。发展低碳产业,重视碳生产率,向低碳经济转型,将成为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又一波对全球经济产业重大影响、重塑世界经济格局的强大力量。我省应抓住机遇,把低碳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产品开发和产业化推广和建立安徽低碳经济实践区,作为加速崛起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低碳经济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
世界能源和工业生产重大技术正在向低碳高效环保的方向过渡,主要发达国家已把发展低碳产业、做大低碳经济作为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占领经济制高点的战略首选。目前,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研发上先行一步,在多数领域暂居领先地位。如德国的光伏发电核心技术,美国和法国的核能应用技术、氢能应用技术特别是氢燃料的电解水技术,美、日在流程工业如钢铁、石化等高耗能行业的单位碳排放共性技术等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在风能、生物质能源、光伏发电、核能等方面的市场化、产业化步伐与成绩也是走在世界各国前列。为占领低碳经济制高点,并大规模地输出低碳技术和产品,发达国家借应对金融危机、振兴经济之机,频频推出大手笔。
1、高度重视技术研发投入。如美国在为应对金融危机而推出的庞大的救市计划中,首期就有250亿美元用于汽车节能低碳高科技研发贷款,重点投向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方面,主要是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技术、混合动力的多能源管理系统等技术研发,力求突破技术瓶颈,解决新能源汽车的难题。欧盟、日本也在振兴计划中安排了巨额投资用于技术研发。
2、投资规模出手大方。发达国家还在低碳产业规模上给予战略性的关注。如美国将在未来8—15年打造低碳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其投资规模可超过5万亿美元。
3、加强市场培育。美国、欧盟低端的生物质能源开发方面规模也大得惊人,启动了太阳能市场和生物质、风能市场和正在启动庞大的智能电网市场。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太阳能市场已发育成熟,今年已取消了该项目的补贴政策,8月22日,德国建成了世界第二大太阳能电站(使用了70多万块太阳能电池板),其发电量能满足1.5万户德国家庭的用电需求,年减排C023.5万吨(去年一年德国减排了1.12亿吨C02),由此,德国低碳产业发展水平可见一斑。
4、相关领域资本市场较为成熟。在美国,清洁能源已经成为第三大风险投资最多的领域,仅次于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
5、发达国家还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产业先机。如美国率先推出对发展中国家征收碳关税,德国也在8月22日提出了相应的税收效果,这表明要利用其在低碳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谋取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总的来说,在全球气候变暖给经济社会带来的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乃至人类的生存安全的大背景下,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乃至无碳经济的转变,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二、我国低碳产业现状
目前,我国仍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体的经济,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一般为2/3,几乎工农业各大行业均呈现“高碳”特征。C02排放强度相对较高,2007年碳基燃料共排放C0254.3亿吨,居世界第二位。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而言,使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面临比发达国家更严峻的挑战,国内学术界、政府、实业界基本形成共识:发展低碳产业,不仅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还有利于在新的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分工中占据有利态势,化解因全球气候变暖而产生的国际压力。
从现有举措来看,国家发改委将出台低碳经济振兴规划,在环保、清洁生产、振兴农业、创新文化等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低碳行业方面有所作为,以期发展整个低碳产业。而在去年11月,保定和上海首批成为国家发改委推出的“低碳城市”项目试点城市,珠海首先申请“低碳经济示范区”、杭州率先规划低碳科技馆。各类以低碳为研发方向的科研机构也相继成立,清华大学在国家率先成立低能源实验室、低碳经济研究院;以中科低碳研发中心为代表的旨在建构政府与民间互动桥梁的跨领域研究机构紧跟而上。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蓬勃发展,一些碳汇项目相继落户中国各地。国内外企业、财团密集进军中国可再生能源及生物燃料产业。各省、区、市开始高度重视和扶持太阳能、风能、小水电产业的发展,关注和倡导、践行“低碳”成为社会的共识。
但总体来看,低碳经济尚未成型,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低碳经济的产业化道路还在探索和尝试之中,特别是在低碳重大核心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光伏发电的核心技术和设备还未取得重大突破,仍然依赖进口,尽管产业规模很大,但存在技术和市场两头在外的问题。氢能、生物质能、核能与新材料技术与国外相比,差距还很大。需要注意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发达国家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突破了低碳技术的应用层面,着手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体制、机制和政策的全局观、系统化层面进行系统推进,重塑社会经济框架,力求确定其在未来社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这是我们在战略层面需要特别注意的。
三、我省的低碳技术、低碳产业现状及对策
1、低碳技术、产品和产业化成绩。近年来,省政府和有关研究机构、研究团体也开始关注低碳经济,并在前些年的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产业发展中,介入到低碳,并取得一定成效。如在可再生能源技术、纳米染料敏化太阳能薄膜电池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控制/逆变装置与并网发电关键技术、风力发电变流器关键技术、生物质燃料乙醇技术等方面,技术已过关,有的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进入产业化推广阶段;再如,在共性技术方面,水泥余热发电关键技术等装备、生物质液体燃料产业化关键技术、高效节能型建筑用钢产品开发与应用技术等,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可以进行推广。
2、安徽低碳经济的不足之处。对处在产业链中低端、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安徽来说,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仅局限在中、低端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行业,自主知识产权少,产业规模不大,产业化推广才刚刚起步,现有产业还未完成集聚,离产业集成差距甚远。在重大技术如太阳能光伏核心技术、智能电网改造、新能源汽车、氢能以及碳的捕获与埋藏方面尚未形成团队型的研发力量。
3、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为了在本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中,抓住机遇,安徽省应以合芜蚌综合试验区建设和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为契机,在战略地位、资源、区位优势以及政策优势,对发展低碳技术及其产品等领域进行重点投入,早动手、早参与、早投入,及时开展低碳技术研发,培育和做大低碳产业,为正在进行的大规模经济转型做好准备,力争使安徽在低碳经济发展格局中抢占一席之地。为此,应从安徽实际出发,跟踪和研究国内外低碳科技与产品、低碳产业、低碳经济的前沿动态和成功做法,低、中、高并举,以中端技术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为重点,致力于做大一批产业,做亮一批重点,夯实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建议在如下几个方面有重点地施力:
(1)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源产业,大力推进光伏发电核心技术的研发。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不小,但技术和市场在外,国内市场尚未启动,要抓住我们现有的技术优势,以合芜蚌自主创新试点城市为重点,攻克核心技术,突破多晶硅准入门坎的限制,推进其产业化、市场化;同时,下大力气推动生物质能源的产业化。
(2)大力推进低碳共性技术的研发,培育共性技术产业,实施共性技术产业化战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我省是重化工业大省,突破流程工业的低碳共性技术瓶颈意义重大,市场前景广阔;目前,应安排重点技术攻关,对具有市场前景的共性技术产品加大产业化推广力度。同时,在沿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方面,应以承接绿色GDP产业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3)重视智能电网改造,瞄准超导电网产业高地。要重视国内已启动的电网改造工程,从建设智能电网的战略高度着手在电网改造中占据先机,抢占制高点,力争在近30万亿的市场规模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当前,要抓住机遇,编制智能电网技术路线图,在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环节的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重拳出击,攻克关键技术,整合多种发电技术和储能设施,加速培育龙头企业,占领市场,推动其产业化。同时,在建设超导电网时,要瞄准下一代电网——超导电网技术的研发与攻关。
(4)建设“安徽省低碳经济实践区”。从区域发展战略的层面,建议建立“安徽低碳经济实践区”,使煤化、电网改造、核能、新能源汽车、光伏太阳能、流程工业的共性技术、氢能以及农业生态等相关技术在实践区得到进一步研发、完成产品中试和产业化示范与推广。安徽低碳经济实践区的工作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光伏太阳能发电产业化推广示范工程及核心技术的研发。
生物质能源的产业化推广示范工程。
高能效、氢能、核能、可再生能源、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的研发。
智能电网改造示范与技术攻关。
“近零能耗”先进建筑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重大流程工业的低碳共性技术研发与推广联盟的构建,如在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其产业化,要有战略眼光,早研发、早动手,占领技术和产业制高点。
兴建低碳或零碳的新城镇的基础设施,新技术公司、中介机构以及CDE在安徽的运作示范项目。
发展战略上低、中、高端技术产品共举,以中端技术产品为重点。特别是在低端产品方面,应大力发展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电动自行车产业和太阳能低端产品。
 
 
 
 
 
 
 
 
安徽省生态经济学会
合肥桃花工程科技咨询中心
2009年7月18日

二维码
安徽省生态经济学会 电话:0551-63499798 传真:0551-63499798 邮箱:ahshengtaijj@sina.cn 地址:合肥市徽州大道1009号社科大楼
Copyright © 2005-2020安徽生态经济学会 版权所有   皖ICP备17022976号  XML地图